首页/ 新闻中心 / 乡村振兴 / 正文

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11 09:32

本报记者 陈志敬

4月8日一大早,华州区柳枝镇毕新社区北刘村芦笋种植户张正伟就和工人来到芦笋基地,除草、采摘、灌溉,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张正伟还兼顾察看大棚内新栽植芦笋的长势。“大棚芦笋已经采摘完毕。目前,正值露天芦笋春季采摘季,按现在的市场价,一斤进厂笋13元,今春又是一个丰收季。”张正伟脸上满是喜悦。

张正伟所在的毕新社区是芦笋优生区。几十年来,当地村民一直有种植芦笋的习惯,这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村民介绍,最高峰时,“毕家芦笋”种植面积近万亩。华州“03·8”洪灾之后,被淹的土地土质变化,外加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增收,芦笋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可张正伟却一直坚守着芦笋致富的梦想。他相信,土地里一定能长出“金疙瘩”。

脱贫攻坚期间,张正伟借产业扶贫东风,成立了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其中30亩建起了大棚,发展反季节种植,让群众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芦笋。另外20亩种植时令芦笋,确保春秋两季芦笋大量上市,此外,他还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芦笋产业,一时间,“毕家芦笋”品牌被再次擦亮。

“芦笋种植就是我的事业。”张正伟说,近年来,他不仅学习和研究芦笋种植增产增效方法,进行双行种植、降低农药残留等,还收购村民种的芦笋,让大家采摘的芦笋不出村就能换成钱。

在张正伟的带领下,村民杨秀侠也种植了5亩芦笋。“遇到种植方面的难题,我就找他解决。忙完地里的活,就和其他人一起到他的基地干活,多赚一点钱。”杨秀侠说。

和张正伟一样,村民杨百红也是土里刨金的“好把式”。十多年前,他就在柳枝镇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田间管理,种种原因,他辞去了合作社的工作,在柳枝镇政府周边负责环境卫生工作。去年,柳枝镇政府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修缮了泉护村的8座蔬菜大棚,他以每棚5000元的价格全部承包,种上了普罗旺斯西红柿,干回了老本行。

杨百红承包的蔬菜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现在是采摘旺季,客商已经拉走了4车,预计一座大棚能产2万斤,每斤3元左右,毛收入五六万元,除去成本,一座大棚能挣个万把元。”杨百红说。

“除了‘毕家芦笋’、普罗旺斯西红柿之外,柳枝镇的特色农业还有香椿、山药、核桃、西瓜、花椒等。”柳枝镇政府副镇长雪佳新介绍,目前,柳枝镇已发展“柳枝香椿”育苗1200亩、香椿大棚40余座、年产香椿20余万斤,增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发展矮化红油香椿种植200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华州山药”种植面积500余亩;“毕家芦笋”种植面积200余亩,亩产值可达2万余元;普罗旺斯西红柿年产量1800吨,产值1200余万元;种植樱桃800亩,每年“五一”假期前成熟。

雪佳新说:“近年来,柳枝镇党委政府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临近中午,张正伟、杨百红和工人各自收拾好工具返回家中,午饭后,他们将继续土里刨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