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乡村振兴 / 正文

扶贫产业园让贫困户稳定增收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8-09-12 00:00


下庙镇新下社区辉腾田园综合体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和立体种植。


本报记者吴莎莎
  8月31日,在渭南市华州区下庙镇新下社区的辉腾田园综合体,几名妇女正在现代化的连栋温室大棚里干活。“我在这里打零工一个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伴儿,我很满意。”在园区打工的段风叶一边给水培乳瓜拉蔓,一边对记者说。
  渭南市华州区下庙镇位于城区北部的渭河河畔,是华州区重要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全镇总人口2.7万人,有五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07户3333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下庙镇党委、镇政府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始终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全镇12个村(社区)建设了11个扶贫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因地制宜选准致富产业
  在下庙镇周村的猕猴桃扶贫产业园里,绿油油的韭菜长势喜人。“周村选择猕猴桃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7年11月建成260亩的猕猴桃园,三年后才能挂果。我们采取长短效产业结合的方式,在猕猴桃园里套种了南瓜和韭菜,这两天南瓜已经卖完,总收入超过18万元。韭菜过几天就能上市销售,预计可收入45万元。”周村包村干部潘博告诉记者。
  除了年底按扶贫资金入股比例分红外,产业园还吸纳了周村8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务工,季节性务工年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长期务工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扶贫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途径,带动周村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有了产业基础,贫困户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下庙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经过市场考察和各方反复论证,下庙镇确立了设施蔬菜、特色水果、苗木花卉三大主导产业,全镇建设了三个芦笋扶贫产业园、两个苗木花卉扶贫产业园、三个蔬菜扶贫产业园,和以鲜桃、猕猴桃、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为主的三个扶贫产业园,基本实现了扶贫产业村村覆盖。
  利益联结创新经营模式
  在下庙镇新下社区辉腾田园综合体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大棚里,生菜、苦菊、奶油白菜、空心菜等绿叶蔬菜都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和立体种植,有的生长在管道里,有的生长在架子上,十分节省空间,水培乳瓜和利用有机质栽培的圣女果已经结了果实,很快就能上市。利用水帘和排风扇降温,大棚里十分凉爽。
  据了解,辉腾田园综合体产业扶贫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总计划投资1.09亿元,计划三年建成。目前,月季园、牡丹园、家禽放养区、露天采摘区、观赏苗圃区以及一座1300平方米的玻璃连栋温室大棚和一座3560平方米的塑料连栋温室大棚已建成投用。
  在这里务工的新下社区车堡村贫困户史钢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每年每户至少有500元,务工收入大致每月2000元,我一年干9个月可以赚1.8万元。另外,还有自家3.5亩地每年的流转费用3500元,相信我很快就能脱贫。”
  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下庙镇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建设园区并统一经营管理,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企业、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和产业托管协议,在贫困户、企业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让产业快速发展,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多轮驱动精准带动帮扶
  选准产业是基础,带动增收是关键。在帮扶带动贫困户增收上,下庙镇探索形成了“园区托管”和“产业到户”两种模式:一是由企业、合作社实施产业园区的建设、经营、管理,将贫困户纳入园区托管,贫困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二是采取企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建设产业,根据贫困户劳动力状况,将产业直接分到户,贫困户直接经营获取收入。
  下庙镇滨坝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2017年注册成立了渭南市华州区庆福芦笋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了70户贫困户成为社员。党支部、村委会统一规划了发展区域,由贫困户和非贫困群众直接参与,逐步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提供种苗化肥、指导管理、回收销售,并聘请专家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贫困户在合作社统一组织指导下种植芦笋,平均每户种植芦笋二亩,多的可达五亩,年亩均收入达8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