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全面开启美丽渭南建设的关键一年。刚刚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要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一)推动美丽渭南建设全面起势
加快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渭南建设的若干措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原则,推动发改、工信、财政、自然资源规划、住建、交通运输、城管执法等部门,引导更多力量投入,形成共建共享美丽渭南的良好氛围。同时,精心培育美丽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高标准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全力争取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纳入国家美丽建设清单。
(二)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要举措
一要完善生态文明机制。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有效落实,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做好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引导社会有序监督企业环境行为。
二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开展“监测能力、监测质量、数智化水平”提升行动,持续完善全要素、全地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市环境监测站争取完成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开展好新污染物监测试点,提升对全要素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立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站点,集中力量推动监管数智化转型。
三要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传帮带”培育机制,聚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尖兵力量。特别是执法、监测队伍要争取今年在全国、全省开展的执法大练兵、监测大比武中实现新突破。
(三)做到“三个坚持”,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一要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渭南市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方案》,持续下硬茬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在168个重点城市、各县(市、区)在关中地区“两个排名”持续进位,全市PM2.5浓度不超过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57天,全面完成“十四五”大气治理目标任务。坚持“75311”指挥调度机制,深化工程减排,开展企业环保绩效升级“创A升B减C清D”行动,加快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陶瓷、石灰、砖瓦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深入实施夏季臭氧治理专项行动。强化管理减排,落实秸秆全面禁燃管控要求;更新应急减排清单,加大白名单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移动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噪声污染监督检查,推动声环境质量改善。
二要坚持“三水统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做好“十五五”国控地表水断面调整,坚持“一断一策”,持续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和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近期要抓好枯水低温期水质管控,深入查摆存在的水质隐患问题,强化上下游和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严格督促各级落实河湖长制,确保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深入推动“一园一策”环境整治,组织开展工业园区污水治理设施执法检查,提升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建设入河排污口,巩固提升整治成效。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积极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执法检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三要坚持源头防控,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管理和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专项执法检查,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加快潼关县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中小微水体动态排查。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分步分类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场排查,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降低危险废物填埋处置占比。强化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监管,持续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规范废弃风电光伏及动力电池等“新三样”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一要盯紧问题整改。扎实推进中省环保督察整改,科学编制第三轮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全力做好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配合保障,切实筑牢秦岭黄河北部山区“三大”生态屏障。
二要盯紧执法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的环境监管模式,加大普法宣传教育,持续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机动车排放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和重型货车专项治理。联合打击擅自倾倒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
三要盯紧安全底线。扎实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辐射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完成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性监测,确保放射源安全可控。加快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24小时做好应急准备。
(五)服务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措施,对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好项目,加速环评审批,强化要素保障。对新上项目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办事成本,推动尽快落地。要深入企业宣讲政策、问计问需,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本报记者 史王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