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西安日报》第11版
■记者 姜泓
“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是管晓宏院士团队始终不变的信仰。自组建以来,管晓宏带领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对准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等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不断攀登科研高峰,解决了多个国际公认难题,努力践行着新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
数十年攻坚克难,团队斩获了诸多奖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
爱国奋斗 至诚报国
在西迁精神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始终澎湃着“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的情怀。
1970年,不满15岁的管晓宏参加了陕西华县柳枝公社的民工队,到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参加三线建设。工作之余,他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大学课程。1977年管晓宏参加高考,被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录取。1985年,获硕士学位的管晓宏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当他在学术期刊上看到西安交通大学需要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开拓创业的召唤,管晓宏婉拒了母校的挽留,主动要求到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教,决心到这片曾奋斗过的三秦大地上建功立业。
西迁人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风深深影响了管晓宏,西迁老教授们从如何写板书,到如何带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再到如何培养研究生,耐心细致地帮助他、指导他。入职不久,管晓宏赴美留学,获康涅狄格大学系统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积累了在美国最大的电力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的工业界工作经验,亲历了硅谷地区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国内条件虽然艰苦,但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像老一辈交大西迁人一样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是时代给予我的宝贵机遇!”管晓宏婉拒了多家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聘请回到西安交大。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作为年轻教师的管晓宏没有自己的研究生,建团队一切都要从头做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西迁精神给予管晓宏的启示。此时,西迁老教授胡保生、李人厚、万百五、孙国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出力出点子,搭平台,压担子,放手让他大干。
“不能辜负西迁老前辈的期望。”带着这份信任与重托,管晓宏投身实验室建设。如何让团队发展永葆生命力?管晓宏以“引进来、留下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团队打造成为吸引尖端人才的“强磁场”。
创新进取 传承并蓄
我国能源电力系统的规模是世界之最,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运行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面临巨大挑战。团队成立之初,管晓宏敏锐地认识到网络化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安全优化,直接关系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重大问题。针对大规模网络化系统的优化问题,团队提出了创新的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解决了拉氏松弛优化的复杂混合动态、同构奇异、网络化系统安全性解析判定和分析等多个公认难题,被认为是相关领域最全面、系统的成果,成果应用于国内外企业的电力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市场竞标策略优化等,取得了节能增效重大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等奖励。
上世纪末,国内刚连上互联网不久,管晓宏根据多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判断,网络安全和电网等网络化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将成为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他与团队成员坚守近二十年,提出了网络安全监控新方法,解决了高速海量数据下网络异常定位、无流量数据估计僵尸网络全球分布等难题。
“作为负有教学责任的科技工作者,要像西迁前辈一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追求,做好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科技知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好提携后学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管晓宏说。
管晓宏利用与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选送青年教师高峰、郑庆华赴哈佛大学做博士后。近年来,郑庆华在智能学习、互联网教育、税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团队培养的青年学者已经成长为勇挑大梁的中青年杰出人才。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团队不断茁壮成长的“秘籍”,在团结向上的精神文化激励下,团队努力打造年轻一代的“生力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李辰和IBM纽约研究院研究员钱步月的加入让团队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大数据研究方面进一步走向了国际学术前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徐寅峰教授加入团队后在网络化系统的在线优化和应急调度管理等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2016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助理研究教授叶凯在加入团队后,成立了“叶凯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以该工作室为第一单位在《科学》杂志发表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