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艳
步入市行政服务中心,随处可见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工作人员暖心的话语、快捷的办事效率换来了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
走进临渭区解放街道印机社区,广场舞、健身操、快板、太极拳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纷纷登场,字正腔圆的戏曲唱段从人群飘出,三五成群的孩子欢快地追逐嬉戏,歌声、笑声在广场上空回荡。
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小摊贩不见了、“野广告”清理干净了、露天垃圾堆铲除了、休闲公园多了、文化活动更丰富了……年近60岁的张军良感叹地说:“现在的环境让人住着舒心多了。”
所有细微之处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容颜,更是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而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攻坚克难的力量——
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按照“东扩、北跨、西融、南优”战略布局,我市积极实施“拉大框架、补齐短板、提升品位、完善功能、塑造形象”五大工程,加大“一河两岸、五大组团”开发,目标建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驱动力。首先,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2016年打通21条断头路的基础上,今年实施18条断头路建设工程,在湭河上再架三座新桥,解决城区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问题。“引黄入渭”使市民告别饮用地下水的历史。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将彻底解决渭南城区的供热问题。中心广场南路区域综合改造、鸿基建国酒店、宏帆酒店的动工开建将大大增加城区的颜值。特别是渭东新城的建设,使城区面积扩容30平方公里,实现了和华州区融合发展。其次,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朝阳公园、湭河公园、秦代文化遗址公园、人民公园、金水公园、渭河综合治理景观带、南塬城区段绿化带、连霍高速城区段绿化带以及渭清路、仓程路、滨河大道、乐天大街等景观绿化工程建成并投用。坐落城东、占地千亩的人和公园向市民开放,贯穿市区的湭河湿地公园、西海公园、南湖公园正在建设之中,街头绿地广场星罗棋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7平方米。按照“绿化变彩化,园林变园艺”的思路,对城区8条主干道及10条次干道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一街一灯型,一街一风景”的思路,对城区33条主次干道路灯进行了上档升级,主干道装灯率达100%、亮灯率99%。新增电动公交车80辆,新开公交线路6条,铺设自行车健身绿道156公里,投放摩拜单车3000余辆,低碳出行成为市民的新风尚。再次,规范城市管理。制定下发了《渭南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等30多个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健全部门联合执法、下放城市建管权限、强化农贸市场管理、完善物业管理办法、探索环卫保洁机制、畅通投诉处理通道等,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作业不精、管理不细、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把扫帚扫到底”,理清了保洁责任;“贴得快不如铲得快”,打击了城市“野广告”;“停车层级管理”,遏制了乱停乱放。
塑造良好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此期间,围绕“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宗旨,立足渭南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开办《东秦大讲堂》《渭水讲坛》《秦东美丽女子学堂》等大型主题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渭讲学,普及国学经典。举办全国少年体操分区赛、中国足协渭南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第十三届全运会青少年田径赛等重大赛事30余场,营造浓厚体育文化氛围。圆明园兽首在渭南博物馆首次参展,月接待观众30万人次。同时,按照“打造一个、提升一个、创新一个”的思路,全力打造“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渭南——书享荟”等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累计演出4883场,观众达373.5万人次,深受群众喜爱。创新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走进广场公园、城镇社区、园区企业、乡村场院等“四进”零距工程。积极策划“青春之梦”十大系列活动,补齐文化服务短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受众全覆盖。特别是“一元剧场”赴京,在长安大戏院、解放军军乐厅、北京大学演出6场,深受首都观众热捧,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充分肯定。华阴老腔、韩城行鼓多次荣登春晚,百集系列微广播剧的录制播放,进一步提升了渭南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全市已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建有率分别达到100%和91%,让文化普惠于民,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先后荣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殊荣,被中宣部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亮点向全国推广;“四进”零距工程,荣获陕西省委“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国家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聚焦民生福祉,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在优化政务环境方面,依托信息公开指南、目录,建立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社会评议、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定期公开重点项目、部门预算、公共服务等内容;设立投诉中心、市长热线及电子信箱等,畅通渠道,接受监督;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缩短审批时限,压缩办事程序,集中办理经济社会事务和行政审批等404项内容,实现群众办事“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整合各类为民服务热线,成立“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咨询和求助。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实施“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全市新增绿地3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5%,严格执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大铁腕治霾攻坚力度,全面启动“1+10”治污降霾铁腕攻坚行动,秦岭、桥山非法采石得到遏制,全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医院污水、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社会事业方面,便民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中心医院等一批城市公共设施陆续完工,城区12所新校相继建成招生;抓住国家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网格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居民生活方面,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65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农村中小学生在营养改善计划中普遍受益;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每千名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达到0.86人。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485元和9415元,增长7.9%和8.2%。